close

假設你今天要跟你的同事完成一個很大的案子,原本工作都分配好了,結果好死不死其中一個人出了車禍躺在醫院休養,案子還是要交事情還是要完成,這時候怎麼辦?

只好其他人多擔待一點囉~~

於是乎這個人的工作量就落在了其他人的身上,好不容易等到他出院了,結果因為一隻手骨折很多事情都沒辦法做,因此其他人還是要負擔他的工作

這長期加班的結果讓辦公室裡怨聲載道(還沒有加班費哭哭)

 

其實我們的身體也很像是這樣

 

今天你的右腳膝蓋受傷了,在走路要伸直推蹬的時候會痛,身體為了避開疼痛保護受傷組織會怎麼做?

→就讓你右腳的膝蓋不要打直啊,然後左腳再多負擔一點體重之類

然而如果這樣的狀況維持太久,就像是在暗中養成一個壞習慣,身體也因此產生了一些變化

這就是今天所要談的「失衡的身體」

 

 

我們先來看看這張疼痛的循環圖↓

今天因為組織受傷導致了疼痛,周圍的肌肉產生一些保護性的張力或攣縮來保護受傷的組織,並引起發炎反應開啟組織修復之路。

然而這保護性的張力或肌肉的攣縮,限制了部分身體原有的活動,改變了原有身體使用的模式。

漸漸的,因為受傷沒在活動的肌肉變得較無力甚至萎縮;改變後的身體使用模式取代了原本的,導致身體正常的功能受到影響,嚴重一點將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機能。

 

再以前面提到的膝蓋受傷(同事出車禍)為例:

右腳膝蓋受傷,在走路伸直的時候會痛,所以在走路的時候就一拐一拐,大部分重量吃在左腳,而右腳大腿後側的肌肉也攣縮起來讓你不會完全打直膝蓋而產生疼痛(同事住院,他的工作停擺)

一段時間之後可能疼痛感已經比較下降,比較敢把重量放在右腳了,但此時右腳大腿前側的肌肉已經一段時間沒好好發揮公用了,後側又因為保護性的張力而變得比較緊繃,之後右腳就習慣了膝蓋不打直的走路推蹬方式(同事回來了但無法獨立作業)

在這段時間多負擔體重的左腳因為超負荷,累積了一些疲勞;同時右膝的鄰居踝關節也跑出來彌補膝蓋因無法打直而減弱的推蹬力量(其他人要負擔車禍同事的工作而因此加班過勞),所以也導致右腳小腿肌肉過度使用。

就像是齒輪一樣,身體不同部位其實都環環相扣,其中一個地方的受傷,都可能對身體其他的部位產生影響。

這影響可能不會讓你立即有感,但卻有機會增加身體再次受傷的風險,因而進入下一個疼痛的循環

所以儘管受傷的部位已經修復了也不痛了,但很有可能身體已經逐漸走向失衡的狀態了~~

 

不過很多人可能會這樣想

反正不痛就好,身體的失衡狀態一定要去解決嗎?

 

知名youtuber台客劇場曾經用水龍頭和浴缸的比喻來形容環保的議題

(順道宣導一下環保意識XD 沒看過的可以先看一下囉↓↓)

殊不知其實受傷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比喻呢!!

止痛、消炎、受傷組織癒合把浴缸裡的水舀出來

找出受傷後身體失衡的問題並解決把水龍頭關掉

兩件事情都非常重要,如果可以同時進行,將會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傷後恢復過程~

 

總結:

看完一系列的文章

相信聰明的你想必也已經知道答案了

不痛 傷好了

受傷之後,還要把它後續對身體其他影響都一併給考慮進去

才能算是完整的"好了",不然二次傷害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喔~~

 


 

因為失衡的身體不一定會導致疼痛,人往往是不會察覺到的

那失衡的身體究竟會是什麼樣子呢?

下一個系列的文章將會帶大家抽絲剝繭

並透過一些簡單的評估來檢視一下

看看自己的身體是不是也處在一個失衡的狀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on 的頭像
    Eason

    Eason 奕森的一生

    Ea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