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運動的人很多
但真的懂運動傷害的又有多少?
受傷→休息=傷好了??
一系列的文章
讓你對運動傷害有不一樣的認識
上一篇已經談到傷害的種類有哪些(點我看文章)
然而:受傷=疼痛 嗎?
.
.
.
.
.
.
.
.
.
.
.
.
.
.
好吧我猜你也已經猜到
會這樣問答案就一定是:
所以接下來就要讓你知道:
- 痛是什麼?
- 如何處理受傷後的疼痛?
- 我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是會痛呢?
痛是什麼?
1.痛是一種保護的機制→疼痛就像是身體的警報器,當身體出狀況,或是接受到外界異常的刺激(很大力壓、熱水燙到...),警報器就會響起,告訴你說:ㄟ!該想辦法處理了吧!這樣的機制非常重要,可以保護我們的身體遠離一些威脅。
但是,警報器也是有可能壞掉的。如果他沒事也一直響,真的會令人很困擾啊~~
2.痛是一種感受,是你大腦的解讀→今天你某個地方的組織受傷了,該處的感覺神經接受到刺激會將訊號傳遞到大腦,由大腦來解讀這個訊號。而疼痛就是大腦解讀的結果,告訴身體要做出保護受傷部位的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今天大腦沒有把這個傷害解讀成會危害你生命的訊號,或是當下正專注在別的事上大腦沒空解讀時,就不會有疼痛的感覺。
像是在打球的時候,常常就會忽略其實腳踝可能是有受傷的(其實是UA找我業配Curry的鞋...大誤)
3.痛覺幾乎沒有適應性,還會越來越敏感→泡溫泉時一開始會覺得很燙,過一陣子就會適應水的溫度;但痛覺不是,甚至會因疼痛持續存在而讓該部位的痛覺更敏感,因而更容易引發疼痛。
這個狀況有時不是因為該部位組織一直沒有復原,而是大腦資訊沒有更新,還認為他是在受傷的狀態,而不斷的去保護他。
可能你的大腦也不喜歡更新XD
如何處理受傷後的疼痛?
其面提到,受傷之後組織受損,會傳遞訊號到大腦,大腦再做出反應。疼痛的訊號是為了告訴你要保護受傷的地方,以利傷害復原的進行。
在受傷後通常會出現兩種人:
1.過度保護型→因為很怕痛,很怕再受傷,受傷之後完全不敢動
2.置之不理型→覺得好像沒什麼,痛忍一下繼續動
相信你一定聽過一個名詞叫做「發炎」
發炎反應是組織修復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
急性的發炎通常都會伴隨4大症狀:紅、腫、熱、"痛"
因此,疼痛是組織修復初期必經的過程,必須學習與他和平共處,不要怕他但也不能無視他
- 若你是屬於"過度保護型",可能導致受傷部位的循環變差而減緩了組織修復的速度(拉長發炎反應的時間)。
- 若你是屬於"置之不理型",因為受傷的組織還沒有恢復得這麼強壯,繼續先前的運動就很有可能產生二次傷害。
(未來會再詳細介紹組織修復的過程,這對於傷後的復健非常重要)
我沒有受傷為什麼還是會痛呢?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個短片
影片中其實從頭到尾都沒有蜜蜂飛出來,人的害怕和被螫到的感覺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就因為你成長的經驗告訴你:被蜜蜂螫到很危險很痛!
分享一個自身的經驗,有一次在打籃球切入的時候,為了閃避前方防守者,使出了一個帥氣的歐洲步(直線切入時進行大幅度左右移動的步伐)後左手上籃,當時我的右膝承受了極大的力量來煞車和變向,以所學的知識告訴我當膝蓋在變向的時候所承受的剪力是非常大的,我也不覺得我有能力吃下這股衝擊,所以當下我有點害怕,後來的幾場球我就一直覺得我的膝蓋怪怪的,一直到隔天都還是不舒服。我憑著自己的專業幫自己進行了一連串的評估都沒有發現任何受傷的跡象,而過幾天後也就漸漸遺忘了這件事也沒有再感覺到不舒服了。(而當我打到這邊的時候,想起當天的狀況,就又感覺膝蓋怪怪der了)
這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人的疼痛有時候會跟你過去的經歷(學習的知識、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情緒(害怕受傷不能打球)、曾經發生過的某事件(看過很多球員因為在急停變向時受傷、自己曾經也受過傷)有關係
這些種種因素夾雜在一起,大腦就容易無限放大,甚至無中生有這樣的疼痛訊號
←你以為疼痛是這樣
←但其實只是這樣
如果你現在壓力很大,做在電腦前開始感覺肩痛腰痛,大腦也可能把這疼痛的訊號與壓力連結在一起。往後只要壓力一來,疼痛也跟著來;但若出去旅遊放鬆,就又完全不覺得痛了。
總結以上
- 受傷初期產生的發炎反應,通常會伴隨疼痛,這是修復的過程也是身體給你很重要的警訊,必須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一旦大腦出現錯誤的解讀,就很有可能衍生成慢性的疼痛或其他後遺症。
- 若身體常常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疼痛,有可能你不是受傷了,而是需要好好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情緒或壓力正困擾著你。
正確處理傷害與疼痛的方法很重要,但受傷了去看醫生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多休息!
所以只要休息就會好嗎??
下一篇將會推出
帶你了解受傷後復原的過程,知道如何用更短的時間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留言列表